224章 农民起义,移民战争_清末之最强大地主
玉米小说 > 清末之最强大地主 > 224章 农民起义,移民战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224章 农民起义,移民战争

  不过,清军洋枪营并没有死完,受伤的伤员,大部分被义军抢救了过去。在作战之前,谭如森就给曾如炷等人讲过,普通的清军士兵,都是可以转化为义军士兵的,或可转化为南华军士兵的。

  清军洋枪队失败,义军则趁势掩杀一阵,算是这次战斗取得了第一次胜利。

  次日,清军卷土重来,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红夷大炮。但是,义军也有相应的火炮。义军没有获得现代迫击炮的支持,但却获得了南华自治领自制火炮的支持。这就是1841型小拿破仑炮的火力支持。

  小拿破仑炮,作为技术含量极低的装备,基本不用现代化兵工厂生产,就是普通的钢铁厂,通过铸模的方式就可搞定。

  对于已有机械厂和机床厂的南华来讲,生产一些1841型小拿破仑炮,真心不要太简单太简单了。

  当然,南华生产火炮的工厂,还是直属于南华自卫军的。至于名字,目前都还没有正式出现。

  它不过是南华自卫军后勤部门逐步试验的近代火器之一。

  尽管拿破仑火炮这种东西,南华军本身不会去装备,但并不表示南华就不会生产。毕竟。这款炮在1840年代的欧洲,还是很有市场的。

  而且由于马辰的炮钢技术有所提升,导致小拿破仑炮的射程也比过去要提升25左右。于是,义军与清军的火炮对攻,让义军再次占到了优势。

  不过,因为清军数量太多,几乎把武冈给围了起来。所以哪怕义军取得了优势,也不能打开城门追击清军。

  清军除了洋枪营、火炮营外,还有一支劲旅骑兵营。使用德莱赛击针枪的义军,未必就能战胜清军的骑兵营。

  当然,德莱赛击针枪守在城墙上,除非清军有更厉害的火枪与大炮,否则清军也把守军无法。

  于是,武冈的战斗就呈现出奇怪的态势。清军攻不进城,城内的人也不敢出城杀敌。双方处于一种对峙状态。

  但是,清军以为可以围困义军的局面,却正中义军的下怀。

  首先是武冈城内的供应,义军根本就不缺。由于具有现代意识的南华人的插手,武冈城内的物资储备,足够城内的人生活半个之久。而且在战争爆发之前,义军已经动员民众离开了武冈城,或转移到云岭山区,或顺着商道去了广西并最终去了南洋。

  看明白没有,因为战争,普通百姓为了活命,不得不受南华的裹挟去了南洋,然后估计还有一些人去了远东。

  这就是战争,普通人只能背井离乡。

  马辰比别人做得好的,不过是后勤保障更有力一些,不会出现路上冻死、饿死或病死人的情况。

  另外则是这些背井离乡之人,他们原有的少量财产,能得到义军的等值赔偿。

  而这样做的情况就造成了,还在武冈坚守的,都是有意识要给清廷放血的人。当然也有一些富裕的人,不愿意去南洋,也不愿意离开武冈。只是,这些人的愿意怎么可能实现?不愿意去南洋,可以理解。但不愿意离开武冈,这能由你决定么?

  这样的人,属于不义之人,义军且不说杀你,但把你的金银细软等财物没收,再将你赶离武冈总没问题吧。

  义军,不是慈善机构。

  但在处于这种巨大的变革中,总有一些人,是敢为天下先之人。一些对南华早有研究的富人或自耕农,趁此机会去了南洋,且迅速在南华站稳了脚跟,最后成了湖南在海外最先发展起来的代表性人物。

  所以在这种大变革时期,命运似乎就那个样子,但不同的选择却意味着不同的结局。

  清军打不下武冈,便开始了围困。一方面通过围困,请求派更多的洋枪部队,另一方面想要通过围困,达到瓦解义军或逼其投降的目的。

  但这个义军却不同于历史上的义军。曾如炷这伙人,此时等于是受南华人思想指挥。他们对未来,甚至比满清朝廷看得清楚。所以他们的内心,比满清的人还要宁静。

  他们作战受伤的人,都按正规部队受伤之士兵一样,得到了安置与抚恤。而没有受伤的人,都要在战后进行“评功”,该升级的升级,该批评的批评。

  这个过程,你可以理解为“洗礼”。而且,城内的义军,除了在城墙上作战的外,在城墙之下的部队,照样在进行训练。

  此外,他们其实留有后路。他们通过山势、河流等,一直留有一条通向云岭的道路。他们与山里的基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。

  官军所谓的围困,不过是官兵自困的手段而已。

  而在山里的基地,同样还留有一部分义军。

  但官兵并不知道山里的基地。于是,官兵的悲剧再次上演。

  官兵没有等来援兵,却等来了一次夜袭。义军出动了数百人,带着数十支短枪,冲进了官兵的辎重营地,每人提着一罐火油,将清军辎重物资一把火给烧得干干净净。

  官兵得知情况,想派骑兵追赶。可这是晚上啊,这个时代的晚上,骑兵也没什么作战能力。重要的是,辎重营地的短兵相接中,义军的转轮手枪发挥出令人恐怖的威力。清军的大刀长矛,根本就近不了身,就被转轮手枪给一一放倒。

  可以说,装备的落后,几乎让清军全方位受到了克制。

  在辎重被烧之后,清军还勉强坚挺了三天,然后只能悄悄后撤至永州了。至于附近各县,虽然还属于朝廷管理,但那些地方,也属于干柴烈火,官兵一旦进入,怕会激起民变。

  围困武冈的官兵一撤退,义军气势大振,武冈境内,附近各县的民众纷纷来投。义军人数,在极短的时间内,由两千余人增加到上万人。

  为什么这些人不怕死,竟然敢来投义军?

  这其中的道理,非常简单。虽然投义军,有可能战死。但义军战死时,家人都能得到几十到一百两银子的抚恤。

  尼玛,仅凭这个,就能让向来不怕流血牺牲的国民风起云涌了。国人怕死,只怕死得不值。而自古以来,都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啊!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ym123.cc。玉米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ym123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